您现在的位置是: 教育 > > 正文

甘肃秦安:6米长的课表如何拔“穷根”

时间:2020-09-10 11:22: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发布者:DN032

一张课程表,足有6米长,总共排了1700多节课!

正值秋季开学,记者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看到4个农村教育园区拔地而起,远看像寄宿制学校,实际是教师的“港湾”。

走进陇城镇教育园区,一排排居民楼整齐排列,是全镇教师的公寓;中间一栋办公楼,是全镇教师集中开展教研活动的办公区;办公楼前,5辆校车整齐排列,是接送全镇教师到各山区教学点上课的“摆渡车”。

办公楼内,一张足有6米长的课表最为引人注目。陇城镇教育园区主任、陇城镇学区校长王旭升说,这张课表安排了全镇12所学校和教学点的全部课程,实现全镇的小学教师资源集中调度,目的是通过老师“走教”,来缓解学生“走读”。

6年前,陇城镇还面临农村普遍面临的难题: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追逐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陪读族”;而偏远山村也留不住教师。这就造成山村的“麻雀校”和城里的“大班额”同时并存。当时,记者来到陇城镇时,山村教学点只有七八个孩子和两三位家住本村的白发教师。

秦安县县长程江芬说,秦安县建设陇城教育园区的初心,就是通过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来降低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本,最终拔掉因学致贫返贫的穷根。同时改善农村教师生活质量,让大家更有尊严地生活。

2015年,秦安县农村教育改革首先在陇城镇拉开帷幕。当时,陇城镇各小学、教学点的音体美老师不足,导致偏远教学点的音体美课程开不齐。改革之初,全镇的音体美教师首先入住教育园区,按照园区安排的统一课表,每天骑摩托车到各学校上课。

几年下来,陇城教育园区的运行机制日臻健全。现在,园区有144套教师公寓,每一位教师都可分到一套公寓房。校车分4条路线每天接送山区教师。教师们白天在教学点工作,晚上回到镇里,住在园区。

40岁的李小明是陇城镇王李教学点的一位教师。自从大学毕业后,李小明就来到陇城镇,在多个教学点教书,一干就是13年。以前,他必须住在教学点上,十天半个月才能见一次孩子。慢慢地,孩子长大了,一家人也曾想过进城买一套楼房,打造一个家庭的“港湾”。

现在,他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走进他的公寓,一套南北通透的两居室,收拾得干干净净、温温馨馨,一家5口已在这里生活了近7年。

清晨六点半,李小明早早出门,搭乘校车上班。半个小时后,他走进王李教学点。

太阳渐渐升起,55个孩子在晨光中走进校园。这其中就有8岁的王少华。王少华今年3年级了。他的哥哥、姐姐都是从这里开蒙读书的。

王少华的妈妈李俊红说,家门口上学不仅方便、省钱,班额也小,老师们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教,教得很用心。

李小明则告诉记者,今年春季,有4个孩子回到村里读书了。今年秋季开学后,学校学生又比上学期多了两个。

6年前,陇城镇最偏远的赵山教学点只有3个学生。现在这个教学点有24个学生。

如果说教育园区是把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统筹使用,把优质教育资源“送进去”,那么很多易地扶贫搬迁点则是把许多生产生活要素组合成社区,再把人们“搬出来”。“十三五”期间,甘肃有73万余人通过入住脱贫的“港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园区”和“社区”,都曾是城市的“专利”。无论是乡村教育的“港湾”,还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港湾”,都是通过“盘活”农村资源的办法,促进乡村振兴。

这“一出一进”之间,穷乡有了富路,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标签: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