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创投 > > 正文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链上产业

时间:2023-06-17 00:23:59 来源:当代先锋网 发布者:DN032

当代关注 · 链上产业【 小封 】

链上产业

建链、强链、补链、延链,这是贵州推进高质量发展,谋划、扩大、做优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这是贵州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

一个“链”字,见微而知著。白酒产业、东数西算、道地黔药……一张张亮丽的贵州名片,都在讲述着“链上产业”的故事。

打开贵州产业版图,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从一瓶酒到一块锂,从一株药到一朵“云”,黔贵大地上蓬勃生长的一个又一个产业,因“链”而强,从量变到质变,从裂变到突围,开启了一片又一片新蓝海。

当前,贵州着力聚焦重点产业链,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围绕“链”字做文章,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推进体系,通过“强一企,带一片”,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建设、集群发展,全力做大“朋友圈”,推动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展示贵州不断加速产业链协同发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生动实践,本期《当代贵州》推出“链上产业”专题,从“一”出发,带您探寻产业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密码。

(执笔/屠琪)

当代关注 · 链上产业【 综述 】

稳链强链育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江婷婷

提要:贵州着力聚焦重点产业链,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推进体系,通过“强一企,带一片”,推动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工业经济恢复势头持续巩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4月底,东方电气集团年产能100万千瓦的风电机组总装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实现了贵州风机智能总装制造零的突破。这是贵州本土制造企业长通集团发挥“链主”作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带来的最新成果。

“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关注长通的新能源产业联盟,传递出投资贵州新能源产业的信心。”贵州长通集团新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张云舒表示,在贵州良好的市场与政策基础上,长通将继续坚持“龙头带动、创新驱动、项目拉动”,以服务员、管家的角色当好“链主”,深化上下游产业合作与融合,推动光伏、风机制造全产业链构建,力争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

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让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强劲、基础更坚实。今年以来,贵州着力聚焦重点产业链,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推进体系,通过“强一企,带一片”,推动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工业经济恢复势头持续巩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技术驱动 扎实强链

强链补链,要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

在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链条中,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位居上游环节。公司最新研发量产的核电用蒸汽发生再热器进出口接管、核电用盖板两项产品,均属于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项目。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组建科研团队,该公司通过长达10年的跟踪积累,逐步实现核心材料自主生产、自主供应。

今年以来,随着新品的量产,航天新力发展也迈上新台阶,目前仅是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项目就已手握2亿多元的合同。

“创新驱动是硬道理。技术有多强,企业的发展就有多快。”航天新力副总经理赵晓光感慨地说。

贵州大力推进基础领域创新突破,实施工业强基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努力增强产业链竞争力。从行业趋势研判,作为贵州具有实力的基础材料、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等产业,其发展趋势仍在上升期。从企业自身来看,内壮“筋骨”,淬炼技术,加强管理,贵州企业彰显出稳住产业链供应链的长远之谋。

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已在铜仁、湖南宁乡、广西钦州的产业基地实现大规模量产化,出货量、出口量均位居全球第一。高镍低钴系列三元前驱体产品成功跻身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厂商高端供应链。

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贵州进一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

优化布局 合理稳链

近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贵州省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进一步引导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做强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核心配套产品,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能力,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全国2022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之一,遵义市汇川区以“精密零部件”为主轴线,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引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华明电力、泰永长征等30家先进精密元器件优强企业。先后完成神舟飞船系列与天宫系列空间对接,嫦娥四号、五号月球科考,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等国家重点工程传动产品配套任务,生产出“飞得最高的齿轮”。

“我们以航天天马、梅岭电源、长征电气等龙头企业为中心,协同企业、人才、技术、资本等参与精密零部件集群发展,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精密零部件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遵义市汇川区工业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说。

深化区域分工协作,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中小企业特色集群成为产业壮大的新引擎。贵阳市白云区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已形成涵盖航空发动机整机、发动机叶片、航空精密件、高端精密金属合金环锻件、螺栓、紧固件等的全产业链。目前,共聚集55家航空装备制造企业,年产值超150亿元。

据了解,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全省规上企业及拟培育上规企业实行专员包保,全力帮助企业抓好生产、问题协处,通过深入企业、专研项目,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项目高质量建设。

遵义新蒲新区辣椒智慧产业园。(冯悝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进阶强圈 集群发展

围绕主导产业,编制招商项目,瞄准目标对象,贵州通过产业链招商等为代表的强链模式,推动产业承接走向主动谋划、高位推动的新阶段。

新开工的贵州星茂新材料有限公司年处理5万吨废旧动力锂电池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计划6月中旬进入试运行阶段。

项目所在的大龙开发区形成了以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综合回收研发利用于一体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循环产业链,以高纯硫酸锰、镍钴锰三元前驱体、锰酸锂、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用石墨等为核心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实现了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的强势崛起。

大龙开发区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背后,折射出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系统性谋划和集群化发展逻辑。

强化战略导向,围绕产业链短板和创新链痛点进行重点布局,贵州主动策划、深入对接潜力企业,有针对性地强链、补链、延链。企业由空间上的集聚到人才和技术的集聚,再到形成产业和市场的集聚,产业链更加紧密。

贵阳经开区明确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为特色产业的“两主一特”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瞄准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等百强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进贵阳卓英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协助贵阳海信实现光电材料本地化供应,填补了贵阳电视整机厂光电材料供应链的空缺。

“为了更好地融入国家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我们将整体性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坚持项目为王,采取更为精准有效的举措,扎实推进产业链招商,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紧盯项目开工、建设、投产等关键环节做好要素保障,持续推动项目投资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敖鸿说。 

当代关注 · 链上产业【 案例 】

一块电池的“锂”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杨唯

提要:从一块小小的锂电池出发,贵阳贵安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将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确定为主导产业,持续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据贵阳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新能源已成为贵阳贵安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为贵州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4月,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提出“一核两区”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

其中,在构建“一核两区”发展格局方面,明确“一核”即以贵阳贵安和开阳—息烽、瓮安—福泉两大磷化工产业基地为核心,培育打造新能源电池及配套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磷系、氟系电池材料产业带。

肩负重任,贵阳贵安以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配套为基础,进一步推进产业链升级并辐射带动全省发展,一幅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图,在这片创新发展热土上愈发清晰。

优化结构 赋能企业动能转换

运输车来回穿梭,生产线机器轰鸣……走进地处开阳县的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厂区,人来车往、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正是贵阳贵安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培育的一个缩影。

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生产制造企业,安达科技前身是贵州开阳安达磷化工有限公司,从事黄磷生产销售。“2009年,经大量调研和慎重考虑,公司启动锂电池基础材料的研发工作,逐步形成从单一的磷酸铁到磷酸铁锂再到新能源动力电池的产业集群,实现从传统磷化工到新能源材料及电池的转型跨越发展。”

开阳县是全国著名的磷矿主产区,县内已探明磷矿资源储量达19亿吨,远景储量约30亿吨。但因产业业态多以传统磷化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结构不优,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集群,这里的磷矿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局。

面对新能源产业风口期,开阳县下定决心将产业结构优化作为突破口,积极抢占新能源赛道,不断夯实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安达科技就是全县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

“2022年,公司营收65.58亿元,具备磷酸铁12万吨/年、磷酸铁锂9万吨/年的生产规模,是宁德时代、中行锂电、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厂商锂电池正极材料重要供应商。今年3月23日,公司成功登陆北京证券交易所,是全省首家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朱勇说。

老面孔成功转型,新面孔也随之纷至沓来。近年来,中伟新材料、贵州邦盛新能源、贵州胜威凯洋化工等企业陆续入驻开阳,为该县全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添砖加瓦,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笃定前行。

链上发力 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在动力电池产业的赛道上,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是深度耕耘的先行者。

配料、涂布、辊压、叠片、装配……位于贵阳高新区的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一派繁忙,其生产的刀片电池已通过安全性要求最苛刻的针刺测试。

“在动力电池界,通过这一安全测试的难度堪比登顶珠穆朗玛峰。”该公司项目经理翁勇介绍,公司在电池的高风险安全位点使用了耐高温和具有优异绝缘性能的高温陶瓷涂层,极大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目前,公司已建成6条15GWh产能生产线,是专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电池的生产基地之一。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贵阳高新区的特色产业。去年以来,该区牢牢把握国发〔2022〕2号文件的重大机遇,紧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两主一特”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百亿级产业集群。

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抓住市场机遇扩充产能,在贵阳高新区投资30亿元建设的二期项目,完全投产后将形成15GWh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使贵阳弗迪拥有总计30GWh的年产能。

同样开足马力的还有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贵阳高新区孵化出生的本土创业公司,该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发展迅猛,其开发并制造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通用底盘目前已进入全球多个国家,收获数亿元订单。

“基于我们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全尺寸开源自动驾驶底盘,去年2月,我们与上海自动驾驶企业追势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无人驾驶小车Robobus在上海临港落地运行。”该公司工程师张博雅介绍,Robobus是公司第一款量产用于载人的整车产品,采用无人驾驶底盘与舱体上下分离式开发方式,整车没有驾驶舱、方向盘、脚踏板及后视镜等传统部件,车辆按照对称设计,无车头、车尾之分,可实现双向移动,主要应用于末端交通微循环场景,例如连接地铁站、公交站、商场等两三公里路程,让短途出行更加便捷。

一个个项目描绘了贵阳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图景。2022年度,该区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成为该区首个工业百亿级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该区将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支撑,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力争“两主一特”产业产值占比保持85%以上,新增一个先进装备制造业百亿级产业,巩固提升新能源汽车百亿级产业地位。

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汽车生产线上机器人操控生产(张婷 摄)

拓展延伸 竞逐绿色发展新赛道

深耕新能源产业赛道,从零起步快速发展。

放眼贵阳贵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已出现行业巨头纷纷重兵押注、百舸争流的局面——

在上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环节,宁德时代、安达科技、振华新材料、贵州磷化集团、贵州中铝铝业、比亚迪、贵州轮胎、翰凯斯等企业动力十足;

看中游,整车制造环节,普天物流、贵州吉利、奇瑞万达、长江汽车发展迅猛;

到了下游,进入服务环节,玖行能源、协鑫能源科技、贵安新区新能电桩科技等企业干劲冲天。

从一块小小的锂电池出发,贵阳贵安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将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确定为主导产业,持续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据贵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新能源已成为贵阳贵安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为贵州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贵阳市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40.5%,高于全市平均36.8个百分点。

今年,贵阳贵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聚焦整车、电池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争取落地吉利畅销车型产线,力争年产8万辆;贵州瑞骐年生产换电货车8000辆。建成宁德时代电池(一期项目)、比亚迪二期等项目,力争全年实现产值400亿元,增速达53%以上。同时,全市还将推动磷化工产业向磷系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等精细磷化工领域延伸,建成息烽40万吨净化磷酸等2个项目,全年力争实现产值350亿元,增速达21%以上。

当代关注 · 链上产业【 案例 】

一朵“云”的凝聚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杨宇峰

提要: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和算力已经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力,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重构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凭借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贵州抢抓“东数西算”发展机遇,全力以赴发展大数据产业。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海量增长带来更高的算力需求。2022年2月17日,我国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东数西算”中的“数”指数据,“算”为算力,即处理数据的能力。抢抓新机遇,贵州在算力这条全新“赛道”上努力奔跑,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贵州作为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经过近十年脚踏实地种“数”耕“云”,实现了大数据创新从试验走向示范,成为中国大数据发展的策源地、集聚区和筑梦场,为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贡献了智慧和方案。贵州因大数据而多彩,世界因数据而生辉。

贵安新区华为数据中心(贵州图片库供图)

人才云集 厚植底蕴强发展

“人才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根本,尤其是高尖端人才,无数企业趋之若鹜,纷纷开出极为优渥的待遇条件。”作为一名“贵漂”多年的大数据从业者,年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刚非常清楚:大数据技术是一项日新月异的新兴技术,需要引入有经验、有能力、有思想的专业人才,伴随着技术和行业发展进行再发展和再创新,人才是兴企之本,发展之源。

近年来,贵州省通过一系列有温度、有厚度、有高度的人才政策,为大数据人才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贵人服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数据人才相继涌入,他们从考察到投资,从兴业到落户,谱写了一页页新时代“贵漂”变“贵定”的精彩篇章。

2022年,在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和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核心区,贵阳贵安新增大数据人才20257人,总数达到71422人。今年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贵阳贵安新增大数据人才超过4600人,专业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业潜能充分释放、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人才不断汇聚,技术持续革新,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动力更足、底蕴更深。2022年,贵阳贵安大数据经营主体达到5670户,较2021年净增572户,28户大数据企业进入第三批贵州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30家软服务业企业入选2022年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达到107户、新增37户。

要素齐聚 强链延链质效并举

凭借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贵州抢抓“东数西算”发展机遇,全力以赴发展大数据产业。

5月4日,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新迁至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市民中心的贵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对外提供服务。作为贵阳大数据科创城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贵安新区市民中心将努力打造成为集政务、商务、事务于一体的综合开放式、智能化便民服务平台。

目前,全区已有17家政府职能部门进驻贵安新区市民中心,对外窗口数达93个,工作人员279人。新大厅智能化硬件设备涵盖了取号机、查询机、引导屏、等待屏、窗口互动终端、大数据展示屏等,市民业务办理承载量可达每日4000件。

得益于越发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贵阳贵安在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带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上的成效越发凸显。

推动集群算力、城市算力、边缘算力共同发展,坚持通算、智算、超算协调发展,贵州算力产业“一集群、八城市、多边缘”的算力格局逐步构建,“数据入黔”“算力出黔”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十四五”开局以来,贵阳贵安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生态,主攻云服务首位产业,培育信创产业和数据要素流通产业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构建“首位突出、重点突破”的软件业发展格局,软件业务收入由“十三五”末的340亿元增长至692亿元。

硬件业务方面,贵阳贵安狠抓芯片、电子元器件、电路板、智能终端、服务器等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2022年,贵阳贵安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4.8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的48.6%。

同时,以易鲸捷、鲲鹏等为骨干企业,通过信创工程市场带产业,引进一批华为鲲鹏战略合作伙伴落地,带动海誉、惠智电子、华云创谷、亨达等企业加入信创工程建设,培育以鲲鹏为核心的信创产业生态。2022年,围绕鲲鹏等整机企业重点推动服务器制造产业形成生态,云上鲲鹏产值达5.39亿元,贵阳浪潮产值达25.46亿元。

如今,贵安新区已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全省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225万台,平均上架率56.5%。

创新应用 “中国数谷”算启新程

在日渐强大的数字基座支撑下,越来越多的数字应用场景在贵州大地一一上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发展指数达44.5(较2018年提高7.6),省级融合标杆项目共计108个项目,其中工业61个、农业13个、服务业34个。

深化数字经济与工业融合发展,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中国振华集团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电子行业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其注册并接入的企业已逾50家,标识注册量达1.52亿,标识累计解析数量3.12亿余次。

强化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科技助力传统农业改造提升。2022年,贵阳贵安实施农业融合示范项目35个,建成中国食用菌大数据中心平台、数字化肉鸡养殖云服务平台等项目。开展粮食生产数据信息化管理、冷链项目大数据智能采集系统、蔬菜保供基地实时监控等一批数字农业场景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化改造提升。

优化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平台经济质效齐升。依托“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实现文旅招商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其中,“一码游贵州”贵阳平台2022年访问量达6680万人次,完成订单交易798.11万笔,交易额达241.17亿元。

数实相融,算启未来。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大数据的应用场景持续推陈出新,贵州紧紧围绕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的全新战略定位,以“万企融合”“千企改造”为抓手,围绕三大产业推动数字赋能,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和算力已经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力,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重构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贵州将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政策机遇,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加快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积极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为国家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更多贵州力量。

当代关注 · 链上产业【 案例 】

一杯酒的大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徐春燕

提要:把白酒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的遵义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发挥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多措并举扩大酒天地、做足酒文章,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风来隔壁千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

初夏,赤水河清波荡漾。站在仁怀市茅台镇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前眺望,整个茅台镇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酿酒车间和密集的企业群,勾勒出一幅“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壮丽画卷。

白酒,是贵州的重要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主力军。目前,贵州白酒生产许可获证企业和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主要集中在遵义市,在全省占比均为82%,遵义市白酒产业是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直以来,遵义市始终把白酒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发挥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多措并举扩大酒天地、做足酒文章,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以酒带产 酿出乡村振兴好滋味

“播种机一天可以播种40余亩,农机耕种省时更省力!”在仁怀市大坝镇红阳村高标准农田里,26岁的村民蔡云旺正熟练地驾驶播种机进行高粱播种。

伴随着隆隆机器声,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遵义乡村振兴的故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在遵义,白酒产业背后存在的巨大产业链,链接了高粱种植等特色农业,链接了物流运输、生产就业等,已然是乡村振兴画卷中的重要一帧。

近年来,遵义因地制宜根据山地农业特点,积极推广适合红粱生产相关的旋耕机、育苗机、起垄覆膜移栽施肥浇水一体机等高效机械化设备,让红粱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既保障优质酿酒原粮供应,又助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生动演绎着现代农业进行曲。

好粱酿好酒,好酒馥合香。依托白酒产业良好发展势头,遵义为满足白酒产业原料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供应链,把红粱基地作为酱香白酒第一车间来建设,推动红粱产业扩面增产、提质增效。

同时,遵义白酒企业逐年提高高粱收购价格,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提高酒用高粱种植收益,帮助农户实现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遵义15个县(市、区)均种植红粱,通过土地集中整治和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红粱产业带。其中,仁怀市、习水县、播州区、汇川区串连成遵义有机红粱核心产区。同时,遵义还在其他县(市、区)拓展两大产区,建成10万亩以上的红粱种植大县有6个,持续提高地方白酒生产企业红粱本地自给率。

数据显示,遵义红粱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106万亩增长到2022年的161.8万亩,推动红粱有机地块认证面积179万亩、绿色认证面积75万亩,以酒带产的步伐铿锵有力。

贵州美酒河景区(贵州图片库供图)

以酒为墨 做好产业链大文章

制版、覆膜、贴胶、烫金、组装……在贵州省习水中飞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批批设计精美的酒盒在生产线上滚滚而过,出厂运往各大白酒生产企业。

“去年我们营业额突破3亿元,今年第一季度订单已接近5000万元。今年2月6日正常复工复产,目前有10多条生产线400多人正常生产,已满足公司今年的订单需求。”该公司行政经理吴娇说。

贵州省习水中飞包装有限公司位于习水县温水白酒配套产业园区,在这里,一家家包材企业正在集聚靠拢,各个角落都涌动着来自白酒产业链端的澎湃动能。

走进贵州启航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映入眼前的新面孔引人注目——一台台智能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有序忙碌着,动能十足。

“我们主要为习酒、泸州老窖等国内知名酒企生产瓶盖和透明包装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营业额突破1亿元没有问题。”随着白酒销售市场回温,该公司行政经理陈利波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立足白酒,服务白酒。在遵义,随着白酒产业发展势头增强,包材企业生产火力全开——

习水县、仁怀市、播州区、新蒲新区等地纷纷立足白酒产业基础,推动包材园区、包材企业快速发展;

遵义以做强规划、做实招商、做优服务三大举措,大力扶持包材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打造白酒包装配套产业聚集区,推动形成新的产能和经济增长点;

遵义积极推进白酒包材强链、补链、延链工程,目前,已建成以新蒲经开区印刷包装产业园、播州区包装印刷文化产业园、仁怀配套服务园、习水白酒包材配套园为主的包装产业带。

聚力产业集群,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今,遵义示范推动就近匹配包装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培育了一批在技术升级、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企业。随着关联企业入驻园区,印务一体化的白酒配套产业新园区逐渐形成,白酒包装配套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呈现新态势。

以酒兴旅 探索酒旅融合新路径

“赤水河畔,酱香白酒之都,魅力非凡!”今年“五一”假期,山东游客周成志和朋友相约来到仁怀市茅台镇时,点赞说道。

“闻着曲香,寻迹酒都。一来到茅台镇,就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热情好客。原本只是想来品尝这里的酒,没想到文旅活动这么丰富,让我们更加想在赤水河畔多走走,感受不一样的酒旅风情。”当地丰富的文旅、酒旅活动,让周成志乐不思蜀。

走进茅台镇,赤水河穿城而过,两岸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街道两旁卖酒商铺林立,空气中弥漫着浓郁酒香,游客络绎不绝。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酱香美酒、体验酿造工艺、感受酒镇独特魅力,还可以观看大型实景演出《天酿》、水舞秀等,进一步了解酱酒文化,体验醉美之旅。

近年来,仁怀市以茅台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打造茅台酒厂工业旅游区、茅台天酿国家4A级景区、酱酒文化纪念园等酒旅融合景区景点,引导白酒生产企业发展酒庄,打造国台酒庄、夜郎古酒庄、金酱酒庄、黔台老酒坊、怀庄酒庄等20余个酒文化体验地,让特色酒庄成为酒旅融合新名片,不断推动酒旅产品融合发展。

畅游赤水河,乐享茅台镇。依托赤水河流域资源,仁怀市以茅台酒镇为核心,以酒为媒推动酒旅融合发展,丰富和壮大“红、白、绿”创新型旅游产品,把旅游业培育成仁怀经济发展新引擎,走出了一条产业旅游化、旅游产业化的全新路径,以“全域旅游、全景仁怀”的新形象走向大众视野。

以酒为媒,以酒兴旅。如今,仁怀市茅台酒镇景区、中国酒文化城旅游景区、夜郎酒谷景区、国台酒庄景区等已成为贵州首批十大酒旅融合景区。酒旅融合,让仁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书写着充满魅力的华彩乐章。

当代关注 · 链上产业【 案例 】

一株药的吸引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杨镜民

提要: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大数据+定制药园”“大数据+制药生产线”“大数据+配送服务”……贵州,以道地黔药助力乡村振兴,以数智赋能让老中药走上新赛道,以融合为媒唱响“康养到贵州”品牌。

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地处西南内陆腹地的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现有药用植物资源种类7453种,占全国中医药材资源种类总数的47.59%,有着“中国苗医药之乡”“天然药物宝库”之称。

如何发挥药材资源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出炉,明确了贵州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任务,也为黔地灵草从植物草到产业药品的裂变进一步提供了方法路径。

以道地黔药 助力乡村振兴

一场春清雨,林下草药深。

雨过天晴,在岑巩县羊桥乡祝坝村中药材黄精种植基地,一株株黄精正舒服地睡在被雨水浸润过的土地里,享受着村民提供的除草、培土、施肥一条龙服务。

近年来,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林地资源,祝坝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黄精种植产业。

“自从村里种上了黄精,我们也有了一份活儿。”“得空就来,若家里有事也能赶回去,平均一天能赚80元,顾家挣钱两不误。”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从前期种植到后期管护,每个阶段都需要人工参与,这是一条稳稳的致富路。

岑巩黄精、大方天麻、从江淫羊藿、施秉太子参、赤水金钗石斛......作为全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贵州中药材资源丰富,民族医药历史悠久,据全国第四次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显示,贵州有药用植物资源7453种,排名全国第二;人工种植品种200多个,量产品种70多个,其中包括大方天麻、安龙白芨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6个。

2022年,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796.2万亩,居全国第二;产量297.8万吨、产值280.6亿元,带动21.61万户、67.25万人增收。其中,培育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33个,建设1000亩以上基地330个,种植面积超万亩单品46个,天麻、石斛、薏苡仁、山银花、钩藤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是全国主要的中药原料供应基地,太子参、薏仁米、金钗石斛、山银花等一批道地药材初具全国定价权。

同济堂打造一站式智能运输线(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今年初,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紧跟“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贵州中医药资源优势,《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发布,计划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产业实现效益倍增,形成3至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药材产业集群,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中医药康养产业取得新突破。

以数智赋能 让老中药走上新赛道

走进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济堂)的制药车间,一股微苦又沁脾的中草药味扑面而来。

车间内,一台台智能机器让人眼前一亮——提取、制剂、包装、入库、发货……不一会儿,一株株中药材就摇身变成了一包包颗粒。而工人们只需通过可视化系统进行在线监控,就能实时掌握生产线的运作情况。

“过去仅靠人工制药,效率低、耗时长,现在有了智能生产线,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同济堂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示范企业,同济堂将传统中药产业与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相结合,打造全流程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中药制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和管理。

如今,在同济堂,小至文档管理,大到生产线应用,数字化的触角已延伸至每一个环节。全流程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使同济堂具备年产100亿粒口服固体制剂的生产能力,采用的“订单农业+定制药园”方式,通过大数据实现对种植基地的中药材信息采集和质量检测,确保来源可溯、去向可查。此外,同济堂还建立省内首家“共享中药·智能煎煮配送服务中心”,打造系统审方、科学煎煮、配送到家的一站式服务流程。

从制造到智造,在贵州,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企业聚焦智能制造,数字化已成为传统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

“大数据+定制药园”“大数据+制药生产线”“大数据+配送服务”……截至2022年,贵州建设“定制药园”119个、41万亩,培育信邦、百灵、益佰等龙头企业223家,其中国家级6家。

贵州聚力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推进绿色生产技术改造,树立一批中药制造绿色化、智能化标杆企业,积极促进数字经济与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以融合为媒 唱响“康养到贵州”品牌

“泡着温泉,感觉身心都舒畅了。”今年“五一”假期,来自广东的陈先生和家人来到剑河县仰阿莎温泉小镇旅游,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假期时光。

剑河县是苗族女神仰阿莎的故乡,被誉为“药材之乡”。这里有钩藤、杜仲、厚朴、灵芝、天麻、黄柏等1024种中草药材,其中剑河钩藤还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里的温泉富含微量元素氡和硫,有着“苗疆圣水”“西部浴都”的美誉。

“回去的时候,我们还要买些钩藤带给亲戚朋友,广东天气湿热,用钩藤泡水喝可以清热平肝。”谈及本次贵州之行,陈先生十分满意,“下次,我们还要带上父母一起来体验贵州的康养之旅。”

放眼贵州,百里杜鹃中草药医养中心、遵义红花岗区百草园景区、安顺药王谷中医药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从粤港澳大湾区到全国,贵州的康养旅游愈加深得客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全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1050亿元,企业达到11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

贵州将中药资源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以苗族的“药王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积极打造康养产业新引擎,不断延伸全产业融合、全区域发展、全方位开放的大健康产业链。

道地黔药,未来可期。

今日之贵州,以道地黔药助力乡村振兴,以数智赋能让老中药走上新赛道,以融合为媒唱响“康养到贵州”品牌。未来之贵州,将以《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为引领,坚持企业带动、文旅带动、市场带动,推进贵州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强化全要素保障,推动政策措施全方位落实,实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2023年第21期《当代贵州》

编辑:方年玉

二审:刘跃

三审:吴文仙

标签:

抢先读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