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专题 > > 正文

欢度中秋 中秋节的仪式感是否大过欢度中秋的内涵?

时间:2020-09-29 15:25:40 来源:千千见闻 发布者:DN032

过几天就迎来一年一度传统佳节中秋,而且与国庆日同一天,从时间点上观察,颇不多见。

校园文化营造,常常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纳入到学校评估标准内容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的机会比较多。上一二周因参加“两项督导”省评估验收市级专项视导组、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市级督评组的联络员和观察员工作,走了十多所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联络员或观察员通常不参与标准核验与评分,主要帮助专家们做好服务,组织小组做好评估工作,协助做好报告撰写等工作。但多年的工作习惯,在走访、访谈中,我还是比较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

近年来,本市域内的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在校园育人氛围的营造上的确有了进步,校园文化营造较过去精心了许多。校园窗明几净,塑胶跑道、人工草足球场代替了往日的尘土飞扬田径场,功能室及仪器现代化,标语、制度上墙,三风一训规范,党办教育方针、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展示。等等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经营,不论在理念和实践上比过去做得更加专业。但文化育人强调的“以文化人”,通俗的说就是通过校园环境、管理制度,让学校教师、学生在行为、精神上自觉或不自觉得到变化。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让生活其中的人接受它的熏陶,在积久浸染当中习成规范行为,内化于心,然后外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和行为。这与古人倡导的“内圣外王”,异曲同工。

中秋佳节、国庆,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社会德育上,往往通过一定的仪礼和仪式展示出来。当中有它内在的含义及人的涵养体现。欢度中秋、国庆,是社会、社区、家庭德育重要的载体,旨在让广大民众体验和感受人类情感、人与社会、国家的情怀,个体与群体相濡以沫、携手共进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传统佳节在校园德育教学中需要一种教与学的契合,既要有知识的传授,又需要思想的启发,让师生在教学与德育活动中“温故知新”。当下,学生学习进入了“无定法”,但教授上还需要定式,而且这种定式又要在不断研究学生的情况的基础上,时不时地进行一番调整。

校园文化的打造,与学校教学也有相似之处,首先必须服务学生的学习。学校的管理,也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便于教师的传授。就像一些学校提倡校园大阅读一样,没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没有给予学生适当阅读方法的指导,那么,书香校园经营,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呢。

仪式、仪礼是一种浸润,更是一种倡导。但不能适应时代的教学与德育,一样会成为繁文缛节。同样,过中秋佳节,没有了对先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等内在精神层面的传承,吃吃月饼,焚烧向月祈祷一番,反而会窄化了文化内核,带偏了后人的“三观”。因此,经营校园文化,不仅要观察它的办学条件、校园布置、管理制度等物质化,还要进一步观察生活在其中的教师、学生的行为与精神,没有人的精气神校园,再多的书籍、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与活动进校园,终究难于打造出特色的学校。

标签: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