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汽车 > > 正文

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共赢 宝马CSR赋能社会发展

时间:2020-09-18 14:48: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者:DN032

“作为一家企业,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股东的利益,不应该仅仅关注利润,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宝马一直以来都贯彻这样的理念。”魏岚德始终强调“利益相关方”概念,“宝马的工作就是通过我们的平台形成一个共赢的网络,能够给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一个大家一起创造价值的机会,这样双方都能够从中各取所需,实现帮助社会发展的目标,为社会做出贡献。”

正像魏岚德所说,“钱要花在刀刃上,要能够让它产生真正积极的社会效应”。从而,让宝马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从“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最后希望能够达到的目标。我们要通过赋能教会别人,让他有能力把效果发挥到最大。”

在近日举行的“2020 BMW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宝马中国与华晨宝马对在公益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利益相关方致敬,并向公众分享了新冠疫情下宝马企业社会责任的众多举措与思考。对此,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在会后接受了包括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在内的记者的采访。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

带动利益相关方合作共赢

“作为一家企业,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股东的利益,不应该仅仅关注利润,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宝马一直以来都贯彻这样的理念。”在论坛及采访环节,魏岚德始终强调“利益相关方”概念,“利益相关方具体来说是我们的员工、供应商、所处的社会和社区,也包括我们的客户,这些都是我们的利益相关方。”

“他们跟股东的利益是同样重要的,这是宝马作为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应该关心和关爱的。这远比一家企业只关注股东的利益更加丰富,这也是我们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这次疫情再次强化和印证了我们原先的想法是正确的。” 魏岚德说到。

宝马的企业社会责任,以创造共享价值为战略目标。在其看来,应关注利益相关方利益,并带动其一同参与至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之中,由此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在这个过程当中,宝马的工作就是通过我们的平台形成一个共赢的网络,能够给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一个大家一起创造价值的机会,这样双方都能够从中各取所需,实现帮助社会发展的目标,为社会做出贡献。” 魏岚德表示。

当被问及如何调动利益相关方时,魏岚德认为,这得益于宝马强大的品牌力。“强大的品牌力使我们非常幸运能够搭建起这个平台,能够去和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建立起一种非常好的关系,由利益相关方组成的网络为社会共同贡献。”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宝马爱心基金启动

“授人以渔”赋能社会发展

作为“汽车行业内首个企业专项基金”, 成立于2008年宝马爱心基金就已发展成为联结广大利益方共同参与、持续贡献中国社会的平台。自汶川地震以来的十余年间,宝马爱心基金已累计捐赠9700万元。在此次的新冠疫情之中,宝马也分三批次捐赠了3500万元人民币,以帮助中国社会共同抗击疫情。

宝马爱心基金在成立之初,以捐赠为主,但是伴随实践经验的累积以及对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的不断深入了解,其也正向着“赋能”一步步转换,尤其是在今年的疫情之下,也给了宝马更多新的思考。

在此次论坛上,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宣布将共同捐资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携手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宝马爱心基金,开启宝马爱心基金的全新阶段。并自今年起,在未来三年内每年持续进行捐赠。

“宝马爱心基金不是捐款这么简单,而是通过适合的合作伙伴去找到需要我们解决的社会问题,然后通过有效的方式去产生长期积极良好的社会影响。这是宝马希望通过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而达到的目标。”魏岚德说到。

“我们过去三年就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有过合作,他们有独特的渠道和资源,尤其是学校相关的资源优势。”华晨宝马副总裁杨美虹补充到,“今年抗疫期间,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也一直在给学校提供帮助,我们可以联合向学校这个系统做更多的事情。”

与此同时,对于已经在做的“BMW文化之旅”、“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BMW童悦之家”等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宝马也愈发注重“赋能”,并引入一套源自德国的“IOOI评估方法”,对每个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等指标进行评估。

正像魏岚德所说,“钱要花在刀刃上,要能够让它产生真正积极的社会效应”。从而,让宝马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从“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最后希望能够达到的目标。我们要通过赋能教会别人,让他有能力把效果发挥到最大。”

标签: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0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