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地产 > > 正文

席慕蓉建议移除《愚公移山》_世界热文

时间:2023-05-22 03:55:33 来源:艺述史 发布者:DN032

1


【资料图】

近几年,关于教材方面的争议屡屡冲上热搜。

这不,席慕蓉建议把《愚公移山》移出课本的行为又掀起了轩然大波,理由竟是:故事太可怕!

在南开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当代著名诗人席慕蓉向在场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现在《愚公移山》还在语文书上吗”?

在得到大家的肯定后,她当即说道:

“必须把《愚公移山》移除,如果这篇文章还在,请大家一起投票否决,因为它实在太可怕了”!

《愚公移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时至今日,“愚公精神”早已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内核之一,它代表着坚定不移、敢于吃苦、不惧嘲讽......

那么这样的故事为何要移出语文课本呢?

席慕蓉又为何说它可怕至极?

2

1924年,《愚公移山》首次被选入了《现代初中教科书国文》,后来成了教材的经典之作。

算起来,它已经在课本中存在99年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则故事,看看能否自行找到它的“可怕”之处。

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岸,有两座高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每一座都有七八千米高,占据了方圆七百里的面积。

两座高山的正对面,住着一位九旬老头,名叫愚公,由于这两座高山阻挡了往北的通路,人们每次出行都要绕一大圈。

愚公总说:“看着吧,早晚有一天,我要把这两座大山移走”。

没过多久,愚公的邻居家办起了丧事,起因是邻居家的男人想去山那边买斧头,结果不小心失足摔死了。

愚公不希望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于是召集全族人,对他们说:

“我们一起努努力挖掉这座山,开凿出一条能通往豫州南部,再到达汉水南岸的路怎么样”?

愚公的老伴听后对他说:“你都90多了,连一个小土丘都搬不动,何况大山呢”?

“只要坚持不懈,肯定能做到”,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愚公决定将开凿出来的石头倒进渤海沿岸。

随后,他带着能挑担子的子孙开始凿石挖土,因为路途遥远,他们半年才能往返于渤海一次。

河湾上有个叫智叟的聪明老头得知此事后,嘲讽愚公的做法很蠢:

“山那么高,就凭你们这群人怎么可能移走呢?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年纪了”。

愚公放下手中的铁球,哀叹了一声:“我老了还有儿子,儿子老了还有孙子,山是不会长的,但我的子孙是无穷尽的”。

山神听到他们的对话后,害怕愚公真的没完没了的挖下去,于是回去告诉了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毅力和诚心感动了,立刻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将两座山分别背到朔方的东部(山西省的东部),和雍州的南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从此之后,愚公门前就变成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一家人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整个故事中,愚公受到了智叟的冷嘲热讽,可他依然坚持不懈,靠毅力感动了上帝移走了大山。

“愚公精神”说的就是这种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品质,就算放到现在来说,这则寓言故事同样激励人心。

那么席慕蓉为何反称《愚公移山》可怕呢?

3

《愚公移山》里写道:“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意思是说,连神仙都害怕愚公将两座大山挖平。

不同于赞扬愚公的人,席慕蓉觉得他的这番作为“不尊重自然、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为了通路,愚公不惜一切将大山移走,移山注定要砍树,那么山上的飞禽走兽便会失去栖息之地。

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会不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等自然危害呢?

从现代保护生态环境来说,席慕蓉的看法或许存在着一定道理,愚公移山和“露天采矿”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但单凭一条“破坏环境”就将《愚公移山》从语文课本中删除,未免也太片面了。

有网友说,如果非要扯到环保,那王维的“愿君多采撷,此物醉相思”以及《金缕衣》中“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不是都不用读了?

但支持席慕蓉的人也有,他们认为愚公是真的“愚昧”。

原文中写道:“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意思是说“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移山才能行得通吗?难道搬出去不是更省劲吗?

在现代人看来,这就是“思维僵化”。

而且愚公不仅一把年纪了还要移山,他还让子子孙孙都跟着移山,岂不是荒废了子孙的前途?

无论怎样,这些说辞其实都只是看到了故事的表面。

《愚公移山》毕竟是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虚设的,它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简短的文字传达一种思想和精神。

文学观念总是受制于人的,你说你的想法,我说我的看法,明明是一篇“正能量”的文章,非要从“鸡蛋里挑骨头”就成了上纲上线。

按照这个逻辑走下去,那么鸿门宴算不算杀人未遂?

李白喝酒骑马算不算酒驾?

华佗行医是不是还要查一下资格证?

现在的人,真的太喜欢上纲上线了,还总是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帜。

13年前,鲁迅的《背影》同样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在自己发表的一篇博文中表示:中学应该将《背影》从语文教材中删除。

理由是文章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他买橘子,横穿铁道爬上爬下,这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早晚会害人害己。

此话一出,丁启阵立刻遭到了网友的反驳和声讨,有网友称:

“你小时候没看过《背影》吗?你会受文章的影响故意破坏交通规则吗”?

2022年,丁启阵再次发文解释为什么自己赞成将《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除,可惜网友们仍然不买账:

“照你这么说,岳飞刺母就是家庭暴力,应该删除”。

更离谱的是,前段时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遭到了学生家长的举报,对方称这首诗“太污了”。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手笔,名叫《山行》,很久以前就被纳入了9年义务教育教材,是必学古诗之一。

然而这位家长却说:“停车坐爱,这四个字暗指性,对孩子不好”。结果网友们坐不住了:

“只有内心污秽之人才会有这种想法,对孩子不好的不是诗,而是教育和肮脏的灵魂”。

其实“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译为:“停下马车是因为爱上了这片晚秋的枫林”。

真可悲,晚秋的枫林那么美艳可爱,在他们眼中却是象征黑色的污秽。

为什么现代的人总喜欢曲解诗词呢?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温饱思淫欲”,不知放到此处是否恰当......

与其要求教材内容删来删去,不如引导孩子正确理解文字背后的寓意。

我们可以近视,但目光不能短浅。

那么话说回来了,《愚公移山》究竟适不适合继续留在教材之中?

如果孩子在不正确引导下真的“走偏了”,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

3

我们先站在大人的理性思维中分析一下:

《愚公移山》看似简短,但故事性特别强,人物塑造非常形象,这在先秦文化中是很少见的。

从语言文字角度出发,这篇寓言故事算得上打开文言文的一把钥匙。

而且文中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的对比,能更好的突出文章主意,方便学生们理解和学习。

所以如此有独立思辨能力的一篇经典范文,应该得以珍惜才对,何必因为三言两语而移出教材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的心思比大人要纯粹的多,孩子很少把愚公移山和破坏环境联系到一起。

只要心是纯粹的、干净的,看见的事物和文字也是美好的。

其实对《愚公移山》有微词的,不只有席慕容。

早在多年前著名文学家金克木先生,也曾提出过对《愚公移山》的见解。

他认为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列子》里只是证明愚胜过智,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愚公如果靠自己去移山肯定是无法实现的,努力也是白费的。

他移山这件事,重点在于感动了天帝。

《列子》本来就是道家学派的经典,所以我国哲学史学家严北溟先生也是有这种倾向的。他曾在《列子译注》里提到:

“愚公移山原意在于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胱,应像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

虽然严先生和金克木都肯定愚公的作为,但他们更觉得这是“自然无为”。 (即世间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

这一套理解方式究竟有没有问题?只能说每个人的认知不同,见仁见智罢了。

当然啦,我们也不能说席慕蓉和金克木等文学专家是错的,文学这个东西非常奇妙,1000个人便是1000个哈姆雷特。

任何文章的发出都与其所处的时代相对应,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维评判当时的文字和故事,那一定是不完美的。

还是那句话,与其删来删去、扯着喉咙引争议,不如静下心来看看文字背后的故事。

毕竟文字是别人写的,那是别人的事,对孩子的教育却是自己的事。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都应该含着泪对一读再读.....

标签: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