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地产 > > 正文

为什么同是亚洲人,日本人的思维与行为特征与别国不同呢?

时间:2023-05-14 09:50:00 来源:凤凰网 发布者:DN032

昨天的公众号文章,聊了日本人与众不同的性格与思维与行为特征。总体上来说,日本人的思维与行为的最重要内涵,是内敛、从众、忠诚、谨慎与不给别人添麻烦。

为什么同是亚洲人,日本人的思维与行为特征与别国不同呢?

首先,与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关。


(资料图)

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古代,犯了错的人是无法逃离这一个岛国的,因为逃到哪里,见到的都是汪洋大海。这就使得日本人产生不了大陆地区的人那种躲到隐秘山区隐居为生的想法。因此,遵守规矩,不违法乱纪,成为日本人思维与性格中“谨慎”的一面。

其次,日本自古以来有很强烈的村落文化,在一个村落里,大家必须平等相处,互帮互助,形成 “村落共同体”,不允许谁欺压谁。而维持这一个“村落共同体”的,是严格的“村八分”规矩。

古代日本将村落共同生活的十件事,称为“十分”。这“十分”是:成人礼、结婚、生育、照顾病人、房屋改建、水灾时的互助、每年的祭拜法事、旅行、埋葬尸体、灭火。为了维护一个村落的延续和大家生活的安定,在这10件事上,大家必须互帮互助。但是,如果村里有人不守规矩,捣乱闹事、欺人霸道的话,那么,就要对这个人实施“村八分”惩罚制度,也就是,除了埋葬尸体、灭火之外,一概不予帮助,实施集体排挤,让你无法在这个村落里继续生活。

另外,日本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经常会发生地震海啸,同时每年都会有台风的袭击,因此,一个人要独善其身,会非常困难,必须参加一个群体,寻求互助。这就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必须要有“从众”的思想与行为,而且做任何事情,不能给别人添麻烦。

日本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非常严格的国家,而且实行的是等级世袭制,也就是完全的阶层固化。天皇之下是将军,将军之下是藩主(也称“大名”,类似诸侯),藩主之下是武士,武士之下庶民。古代日本学习了中国许多的社会制度,就是没有引进“科举制度”,这就使得庶民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这一途径“跳龙门”来改变自己的地位与身份。这种阶层固化制度就造成了两种现象:一是藩主必须照顾武士,武士必须照顾庶民。二是武士必须世代忠诚于藩主,才能保住自己家族的“武士”世袭地位。而庶民只要忠诚于武士,就能安居乐业。武士阶级遵循着武士道,其中包含了忠诚、尊重和荣誉等原则,这些原则都强调“忠诚”的重要性。

虽然早在160年前,藩主武士制度已经消灭,但是这一种 “忠诚“之心,至今依然是日本社会文化的一大根基。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通常被教导要尊重他人,避免引起冲突或不和谐。说话时,尽量使用表示尊敬和谦逊的语法和词汇,这导致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时显得更加谨慎。同时,日本人通常不希望引起他人的困扰或不便,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也使得日本人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得更为内敛。

“和”在日本人的精神世界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日本的宗教主要包括神道和佛教,两者都强调和谐和平等。在神道中,自然和人类被视为共存的命运共同体,这推动了人们对和谐共处的追求。而佛教强调所有生命的平等,所谓“万物皆为生灵”,这也使得日本人懂得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对于“被欺凌”保持了高度警惕。同时,对于神灵和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使得日本人更加懂得了“尊重”的社会价值。

我觉得日本人的思维与众不同,还与日语的语法与众不同有关。虽然日语中采用了大量的汉字,甚至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日语,基本上使用汉语记述。但是,日语的语法与汉语刚好相反,譬如,汉语中表达爱意的“我爱你”这句话,用日语表达的话,就变成了“我你爱”(私は貴女を愛している),也就是说,谓语是置后的。

所以说,汉语的语法与英语是一样的,所以,中国人和美国人无论如何争吵,最终还是能够做到“意思疏通”。但是,与邻居的日本人发生争吵,有时候就会争辨不清,意思难以完全沟通。这种现象,或许真的与语法有关。

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最重要的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友好交流,而交流的前提是,必须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并理解和尊重对方的行为习惯,并以此达到与对方友好相处互惠互利的目的。期望这一篇文章,对大家了解日本有所启发。

标签: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