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专题 > > 正文

“一老一小”脆弱人群得了新冠怎么吃?

时间:2022-12-21 11:07:15 来源:东方网 发布者:DN032

新冠病毒经过几代的变异,现在大部分人感染后的病程都在7天左右,典型症状包括咽喉肿痛、发烧和咳嗽咳痰等。面对新冠疫情,老人和儿童是免疫系统相对脆弱的易感人群,不同发病阶段的饮食营养需求也并不相同,掌握必要的营养知识也可以帮助大家更快更好的从疾病中恢复过来,今天就来告诉大家脆弱人群得了新冠该怎么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病程初期1-2天

成年人或老年人在感染的第一天往往只会感到轻微咽干咽痛、身体乏力,第二天开始出现发热现象,有些人甚至会烧到39℃左右,且咽部不适的感觉也会加重。但对于儿童来说,发病第一天就会出现中高度发热,婴幼儿高热甚至可达39~40℃,第二天可能出现呼吸稍微急促、咳嗽咳痰等症状。

因此,在发病的初期阶段首先要牢记:多喝温水。要保证充足饮水量,成年人每天1500~1700ml,儿童每天600~800ml,少量多次、有效饮水。

其次,在食物的选择上可以尽量以富含生物类黄酮的蔬菜水果为主,如西红柿、黄桃、樱桃、柠檬、柑橘类等水果,以此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可以发挥一定抗炎、降低血管通透性的目的,有助于缓解喉部症状。

肉蛋奶类也要坚持顿顿都有,因为充足的蛋白质非常有利于增强病毒感染期间的抵抗力。老年人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到1.0~1.2g/d*kg,大约55~60g蛋白质,这相当于1盒250ml纯牛奶、1个鸡蛋和200g的肉类。儿童的蛋白质需要量在30g左右,大约2盒纯牛奶、1个鸡蛋和50g的肉类就可以满足。

总之,在发病初期、食欲尚可的阶段,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成年人都应该尽量多得摄入各类营养素,特别是蛋类和奶类等优质蛋白质,为体内正在与病毒奋力争斗的免疫系统提供充足的原料!

严重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无乳糖乳品进行营养补充,或者在乳制品中添加乳糖酶以解决乳糖不耐受。这些产品大多采用LHT低温(乳糖酶)水解技术,在40度左右,保证不破坏牛奶中其他营养成分的同时,用乳糖酶将牛奶中90%以上的乳糖水解成更易被人体吸收的半乳糖和葡萄糖,以解决某些人群的乳糖不耐症问题。

病程中期3-5天

病程进展到第3天,可能是老年或成人患者症状最重,也是最难捱的时期。发热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仅表现为不高于38℃的低热,而有的患者体温可能会直飙40℃。对于体温过高的患者而言,大多数会出现浑身乏力、食欲不振,还有少部分甚至会出现腰酸背痛的症状。对儿童来说,发病3~5天这段时间发烧可能慢慢减退,但同样会出现鼻塞、流涕、食欲下降、咳嗽咳痰等症状。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虽然知道大家都只想躺在床上喝热水喝药,但是从营养的角度一定要劝解大家:大家不想吃也必须得吃!

要知道,高热时我们的身体就已经处在极度虚弱的状态,就像减肥人士经常说的那句话“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在疾病状态下,我们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对抗病毒”。在这段特殊时期,饮食策略可以适当调整,鼓励大家少食多餐,可以在一日三餐的基础上增加2~3次加餐,以清淡的流质食物、半流质食物或者软食为主,但也要时刻牢记蛋白质可以增强抵抗力!因此在食物的选择上以牛奶、酸奶、奶酪、蛋羹、肉粥、肉糜等为主。当然,这个阶段依然要保证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以及足量的饮水。

此外,无论是对于吞咽障碍或者完全没有胃口的老年人,还是不愿吃饭的小孩子,通过口服营养补充(ONS)的方式帮助补充必需营养素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就是使用肠内营养制剂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来代替或填补日常饮食的不足。当然,具体应该选择哪种类型、摄入多少份量,还需要咨询营养师或医生。而对于症状一直不能缓解的老年人和小朋友,为了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应及时就医。

病程后期6-7天

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现在老人、小孩都基本退烧了,症状也逐渐好转,但仍然会通过流涕、咳嗽来将坏死的呼吸道粘膜细胞排出体外。这段时间可以逐渐过渡到日常的饮食,以及适当增加运动量,加快身体的恢复。在这也要提醒大家两句:①如果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大量出汗和严重腹泻,以致进食量几乎为零,那还得注意补充电解质以防发生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以将食盐加入到水里溶解后服用,若补完之后仍然精神萎靡,则一定要及时就医。

②儿童感染新冠痊愈后的1至2周内,家长也应格外注意避免孩子二次感染,比如严格做好分餐进食,在给孩子喂饭时,不要将大人吃过的食物给孩子吃,也不要直接用嘴吹凉食物喂孩子,避免唾液交叉传染。在给孩子喂饭时,不要将大人吃过的食物给孩子吃,也不要直接用嘴吹凉食物喂孩子,避免唾液交叉传染。

(作者: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营养科  武音帆、王莹)

标签: 一老一小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