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汽车 > > 正文

天天实时:有医说医丨吃水果还会中毒?听听专家怎么说!

时间:2023-05-05 16:42:33 来源:海峡都市报 发布者:DN032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最近,吃水果导致中毒的新闻事件屡见不鲜,吃杨桃中毒,喝预开口椰水进急诊还上了热搜......那么,有些水果真的这么可怕吗?近日,海都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泉州市中医院副院长阮传亮博士。在阮博士的眼里,只要用得好,这些水果可都是宝藏级食物,具有很好的药养功效,当然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些水果要慎食!

杨桃:生津清热排毒通便,肾功能异常者禁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阮传亮介绍,从中医角度来讲,杨桃有生津、下气作用,杨桃汁水充沛,能迅速补充人体的水分,并使体内的热或酒毒随小便排出身体,可解内脏积热、清燥润肠、通大便,是一种清热果品。

阮传亮说,杨桃不好的地方在于,它的草酸含量比其他水果要高,大量摄入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腹泻和腹痛。草酸会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草酸钙结晶,并在肾小管沉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草酸肾病伴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据悉,杨桃含有一种神经毒素——杨桃毒素,可以抑制正常的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兴奋,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癫痫、昏迷等神经系统损害,危及生命。

所以,阮博士建议,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不能吃杨桃,老人和小孩也应少吃;从肾功能方面来讲,老年人的肾功能水平下降,儿童的肾脏发育尚不完全,部分儿童吃了杨桃后,会出现血尿症状,所以这两类人应该少吃杨桃。部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长期服用药物的影响下存在肾功能损伤,吃杨桃易加重肾功能负担。

阮传亮认为,健康的人进食适量的杨桃,身体自身可将杨桃神经毒素正常代谢,通过肾脏排到体外,不会造成中毒,只要不过量食用不会有危险。要注意的是,应避免在空腹的情况下进食杨桃。

椰子水:低热量高能量,预开口的要注意

日前,“因喝了预开口的椰子水进了急诊”的事件上了热搜,让不少人对椰子水心生芥蒂。阮传亮说,新鲜椰子水可以直接饮用,且热量低,还可促进新陈代谢,对减肥人士很友好,还特别适合运动后快速补水和补充矿物质。

他提示,要注意的是一些预开口的椰子水。现在有些超市、水果店里卖的椰子,大多都刨去了外果皮,露出第二层的椰衣纤维。因为第三层的椰壳很坚硬,商家一般会提前在椰顶开口,方便顾客购买饮用椰子水。但恰恰就是这个小口,让原本被层层防护的椰子水,接触到空气里的细菌。椰子水酸度很低,适合微生物快速繁殖,如果开口后在室温下长时间存放,就有可能会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

阮传亮科普,这种开口的椰子如果久置就容易产生一种真菌——节菱孢霉菌。它毒性强,0.5克就会使人产生中毒反应;潜伏期短,通常为2~5小时,严重的吃后10分钟即出现中毒症状,而且常选择性地对称损害脑部的基底节、黑质与皮质区,引起脑改变。

榴莲:阳虚人群大补品,有酒精味时不能吃

采访中阮传亮也提及,民间认为的“一个果子顶三只鸡”,是被称为“水果之王”的榴莲。阮传亮介绍,它的果肉、果皮、果核,都具有很高的养生价值,榴莲果肉是阳虚人群的大补品。榴莲果肉性热,具有健脾补肾、温阳散寒、强身健体等大补功效。

另外,榴莲果壳其实也是一味中药,榴莲的奇特在于,榴莲肉性热,而榴莲壳却是降火良物,具有滋阴润燥、清热降火等作用,适合阴虚火旺人群养生食用。民间榴莲壳煮水外洗有治疗皮肤瘙痒的功效。

他说,男性食用榴莲可补肾壮阳、强身健体;女性食用更是大补,特别是病后体弱者以及产后的妇女。而且榴莲具有温通活血驱寒功效,对于虚寒胃痛及痛经妇女有缓解疼痛作用。老人适量吃点榴莲,可以提高免疫力、抗疲劳、延年益寿,对于改善老年人虚性便秘也有一定作用;小孩也可以适量吃榴莲,有助于孩子健康发育成长,还可以健脾补肾,进而纠正大龄儿童尿床的习惯。

他提示,食用应注意的是:1.榴莲一次不可多吃,因其营养丰富,食用过多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痰湿、湿热内生,因此建议一天不要食用超过1瓣榴莲。2.脾胃湿热者不宜食用。3.酒与榴莲皆属大热之物,两者不可同时食用。4.糖尿病、肾病和高脂血症患者不宜食用。榴莲含有的热量及糖分较高,因此肥胖人士宜少食。

如不慎吃榴莲过量,以致出现口干口苦、小便黄臭、腹胀便秘等不适,可以吃水果王后——山竹来化解;山竹乃至寒之物,可以克制榴莲的大热之性。如果没有山竹,还可以用榴莲壳+盐水煎服,或者煮点海带绿豆汤喝,也可以克制。

需要注意的是,成熟后自然裂口的榴莲存放时间不能太久,当嗅到已熟的榴莲带有一股酒精味时,表示变质了,不宜食用。

标签: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