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教育 > > 正文

预计今年出生人口可能不到800万,你觉得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啥? 快消息

时间:2023-05-25 12:40:38 来源:C妈学堂 发布者:DN032

说到我国人口问题的时候,人们心中总会出现一个“很多”的印象。确实,要不是人口太多,之前也不会实施计划生育,毕竟在以前,要是不实施计划生育,恐怕每个家庭里面都会有四五个孩子吧。


(资料图)

人口过量,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太多人会拉低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的动荡几率等等。

所以,我国实施了“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随着政策实施,人们逐渐失去了多生孩子的欲望。

这本是计划生育成功的表现,但却产生了新的问题。

今年新出生人口可能不足800万

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事态比较严重,并且出生人口长期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

比如从2001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期间,每年的新生儿出生数量都在1500万~1600多万之间,这样的出生数量,有些不太理想。

于是,国家就于2016年实施了二胎政策,而政策的实施虽说有效果,但效果并不大,在2016年,新生儿出生数量确实增加到了1786万人。

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就降低了几十万,第三年继续降低、第四年仍旧降低……

直至现在,每年我国的人口出生数量都在降低,去年的时候已经降低了不足1000万,甚至三孩政策的开放也没有引起多大的波动。

根据往年数据,加上目前的社会形势分析,有关人士表示,今年的新出生人口很可能会不足800万。

新出生人口降低到800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是史无前例的,甚至在建国之前的几年,都没有这么低的人口出生数量。也就是说,现在的人口出生数量,甚至已经不如以前的战乱动荡年代了。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人口出生数量的不断下降呢?

国家想要通过开放二孩,三孩的生育政策来提升人口出生数量,但却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在开放相关政策之后,人口出生数量在短暂的提升之后竟然大幅度的下降,这其实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1、男女比例的不协调

根据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我国的男女比例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情况,其中男性要比女性多三千多万,也就是说,将会有这么多的人是“找不到老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一定的生育可能性。

另外,男女比例的不协调,也会产生一些不应该出现的社会现象。比如说增加结婚难度,导致女方的要求提高等等,从而进一步增加结婚的难度,这也是导致生育率降低的现实原因之一。

2、生育成本过高

这是影响人们生孩子的主要原因,当人们问及年轻父母为什么不生的时候,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回答“没钱”。

现在这个年代,养一个孩子简直太耗费经济成本了。从备孕开始,就需要进行经济投入了,包括胎教、孕期保健等,而出生之后,又要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

要知道,现在人的育儿理念是比较精致的,都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所以很多家庭都会尽可能的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最好的学习资源,力求孩子能够拥有美好的童年,获得一身本领,在日后变得出类拔萃。

而这些,都是需要钱的。

但同时,由于近几年的疫情问题,多行业的资本介入问题,导致物价上升、消费观念改变等等,人们赚钱变得更难,而花钱变得更容易了。

所以,生育成本就变得越来越高,人们也就越来越不敢生了。

3、文化氛围的改变

在传统文化中,生儿育女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在现在思想,也可以说是国际化之后受到西方影响之后的文化环境中,很多人开始过度的追求自由,追求个性,从而淡化了传统生育思想、传统家庭理念等,生育念头也就打打折扣,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愿意生育,比如不婚族、丁克族等。

集合种种因素,年轻的父母真的是没办法毫无顾虑的去生孩子,毕竟生而不养,是对孩子最大的恶意,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出生之后就一直吃苦。

怎么才能够提高新出生人口数量?

如果破不了新出生人口只有800万的这个局面,那么日后将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社会性问题。而我们应该如何调起民众的生育意愿呢?

①稳定社会经济,加大生育补贴力度。当社会经济保持稳定(比如物价稳定、房价稳定等),并且人们能够得到政府给予的,足够育儿的补贴时,将会解决大部分人的经济担忧问题。

②强化民族文化,让大家能够建立民族自豪感,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较大的自信,从而避免“崇洋媚外”的情况出现,这就会减外来文化的影响深度。

其实就外来文化中的那种“个性”、“自由”的思想,很多人认为就是“自私”的表现,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同?

③降低男女比例失调情况,促进男女平衡。要想落实这一点,就需要加强男女平等思想的宣传,打击一些不法的预测男女行为。

结语

人口问题,涉及到国家的兴盛,涉及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也涉及到社会的安定与民众的幸福,我们需要严肃对待。

那么,今年新出生人口的数量可能会不足800万,你觉得这样的人口出生数量能接受吗?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标签: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