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产经 > > 正文

民营企业融资都有哪些方式?民营企业融资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有哪些?

时间:2023-05-22 08:50:17 来源:汇世网 发布者:DN032

民营企业融资都有哪些方式?

1.内部管理融资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本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的一种融资形式。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中的“优序理论”,企业融资的首选是企业的内部资金,主要是指企业留存的税后利润,在内部融资不足时,再进行外部融资。

内部融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最小、使用灵活自主。以内部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的企业可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企业内部融资来源主要包括:留存收益借款和内部员工集资。其他还可有亲友借款、股东借款等,一般用于创业初期。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它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利润,包括企业的盈余公积(包括法定公积金、任意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两个部分。

2.应收账款融资

指企业以自己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并申请贷款,银行的贷款额一般为应收账款面值的50%~90%,企业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后,应向买方发出转让通知,并要求其付款至融资银行。此外,为了鼓励客户提前付款而提供一定的现金折扣(付款越早,付款折扣越大),也是一种资金融通方式。

3.应付账款融资

商业信用融资的一种,是生产、批发性企业常使用的融资方式。应付账款是指企业购买货物未付款而形成的对供货方的欠账,即卖方允许买方在购货后的一定时间内支付货款的一种商品交易形式。

在规范的商业信用行为中,债权人(供货商)为了控制应付账款期限和额度,往往向债务人(购货商)提出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限和给买方的购货折扣与折扣期,如“2/10,n/30”,表示客户若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货款折扣,若10天后付款,则不享受购货折扣优惠,应付账款的商业信用期限最长不超过30天。

应付账款融资最大的特点在于易于取得,无需办理筹资手续和支付筹资费用,而且它在一些情况下是不承担资金成本的。缺点在于期限较短,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很高。

民营企业融资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有哪些?

(一)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少,融资条件高

我国资本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不断改革,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资本市场体制还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对国内上市或发行债券的条件门槛较高、审核标准高,使得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很大的难度。目前,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不足,由于上市条件的限制,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较少。创业板、科创板的推出虽然为部分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但只解决了部分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还是没法通过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解决。

(二)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融资成本高

目前国内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主要为银行贷款。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融资门槛较高,特别是没有实物资产的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贷款获得间接融资。由于民营企业受到规模较小、实物资产有限、信用条件不够、财务核算不规范等因素限制,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偏重于国有企业或者大型的民营企业,即对民营企业的放款资金规模相对较小,融资期限较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需要第三方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使得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了很多。

(三)民营企业融资管理理念薄弱

民营企业使用家族式管理方式,融资管理理念落后,對融资管理缺乏系统性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融资人才。缺乏对融资项目的跟踪调查,缺乏对融资项目预测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的分析,无法提出合理的、科学的融资方式,从而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

(四)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

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不重视财务管理,经营理念滞后,缺乏系统规范的、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各类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不够。有些民营企业在发展初始阶段打政策擦边球,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风险。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公开发行股票或者发行债券的上市要求差距较大,很难通过上市渠道融资,同样想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也很困难。

(五)民营企业信用体系不健全

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得到资金后,由于企业经营不善,不愿意偿还,甚至有的民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骗取银行贷款不还,失信于银行,增加了银行的坏账风险。银行为控制风险而提高信用标准,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另外,由于民营企业资产少、抵押物不足,所以其想要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更加困难。

标签: 民营企业 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方式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