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专题 > > 正文

居民债务扩张速度放慢说明了什么?

时间:2022-04-15 10:41:14 来源:ZAKER网 发布者:DN032

中国人民银行 4 月 11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 3 月末,居民债务扩张速度已经降至 6.6 万亿 / 年,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 2.6 万亿 / 年,其中短期贷款扩张速度下降了 1.1 万亿 / 年,长期贷款扩张速度下降了 1.5 万亿 / 年。

如果这是一个月度变化数据,哪怕季度变化数据,可能也不需要过度关注。贷款数据原本就是这样,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如房地产市场热度很高时,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就曾主要靠房贷支撑,一度出现房贷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超过 80% 现象。但是,那都是个别月份出现的,并不具代表性。

而此次出现的居民债务扩张速度放慢现象,已经维持了一年之久,可能就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居民债务扩张速度放慢的同时,另一个数据则也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在居民存款下降了近 1 万亿的情况下,居民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重,却由去年一季度的 70% 升至今年的 90%,上升了整整 20 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增加,预示着居民风险偏好发生转变的同时,是否也意味着居民的消费欲望、消费热情、消费动力出现了变化呢?正常情况下,如果居民的消费欲望强烈,消费热情很高,消费动力旺盛,定期存款的比重就会下降。反之,则是消费的积极性下降。

很显然,居民债务扩张速度放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消费市场不旺的现实。去年以来,消费市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格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也始终没有明显表现,显得过于温和。要知道,实现国内大循环,消费是关键,如果消费不活起来,消费市场不活跃,内需活力得不到激发,国内大循环建设的难度就会加大。

目前的消费市场,无疑对实现国内大循环是不利的,是必须在消费上下功夫的。

居民短期贷款扩张速度放慢,就是消费市场活力不强的表现之一。如何改变,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居民债务、特别是长期贷款扩张速度放慢,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房地产市场低迷的现状。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居民的购房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购房贷款的规模、速度等都反映了房地产市场是火热的,居民的住房消费欲望是强烈的。反过来,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又进一步带动居民负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了 " 双向推动 " 格局。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居民购房的意愿明显不如前几年,冲动性购房已经逐步消失,情绪性购房也越来越少,更多的都是用平静而理智的态度对待购房,即便想购房的居民,也是等待观望情绪变浓,不再盲目购房。市场低迷与居民购房热情下降形成了互动,对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也不是喜欢出现的事。

而在居民债务扩张速度放慢的同时,居民定期存款比重却出现了大幅提高,可能情况更加值得重视。因为,定期存款作为居民实现财富保值的重要手段,只有当风险偏好发生变化、风险预期增强的情况下,才会把目标转向定期存款,或者购买黄金等避险资产。而房产作为避险资产之一,因为房地产市场低迷被居民排除,股市也没有能够吸引居民投资,从而让居民重拾银行定期存款这个老办法,还是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

自从房地产市场放开以来,居民的定期存款欲望就一直受到严重压制,这一长期以来财富保值的法宝,也几乎被居民搁置到了一边。

即便有存款,大多也是活期的,或者转为理财产品。那么,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居民定期存款比重大幅提高现象呢?这是否也与居民的消费欲望不强有关呢?

居民债务扩张速度放慢,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年轻人的住房观念发生了转变,特别是 95 后、00 后,已经不像 80 后、90 后一样,那么热衷于购房,而是更多的开始选择租房。租房消费所需要的资金,显然要比购房少得多。同时,也不需要通过消费贷等满足其他方面消费,每月的收入,不仅能够满足房租、日常消费需要,而且可以剩余一些。为了避免挣多少、花多少的现象发生,一些年轻人采用了强制存款的方式,于是,定期存款就成了他们积累财富的重要选择。如此,地方再不惜一切代价地建设商品房,是否会出现商品房过剩问题,需要好好分析与思考,避免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所以,面对居民债务规模扩张速度放慢的问题,必须仔细分析,认真研究,

抓住薄弱环节,出台引导政策,稳定住房价格

,激活广大居民的消费动力,释放消费潜力,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为实现国内大循环打下坚实基础。

合作联系:东方地产dichan@em.eastday.com

标签: 扩张速度 说明了什么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