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专题 > > 正文

Z博士的脑洞|外国的剩男剩女问题

时间:2022-04-15 07:37:05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者:DN032

当我们说到性别比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一个更大范围的状况,那就是,全球的性别比是怎样的呢?在性别比可能“失衡”这种现象上,其他国家有没有类似的现象,都是怎么产生的?

全球性别比基本稳定

从全球看,性别比几十年来大致稳定,并没有太大变化。从1950年到2010年这60年间的统计数据来看,全球总人口在这60年间增长了2.5倍,但性别比却趋于稳定,1960年大约在100,1980年为100.5,当前在102左右,可以说,大约都在100到102之间。

不同的性别结构首先是和生物因素相关,即和新生婴儿的性别比和人口死亡率的两性差异相关。一般而言,两者都会受到医疗卫生水平的影响,此外,成年人的死亡率也会受到职业情况的影响。总体看,除了新生婴儿,在每个年龄段中,基本上都是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亡率。

但从不同国别和地区看,情况还是各有差别。且在一国内,有些也有较大改变。

凡是性别比较高的国家,一般说来它们的人口自增率也较高,而年龄构成却较轻。从上世纪80年代的各洲性别比数据看,较为明显有这种特征。其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这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差别解释。亚非拉各洲一般处于人口转变过程中的多生少死阶段,人口自增率高,未成年组人口较多,因而性别比较高。而欧洲和北美某些国家一般完成了这一转变阶段,人口自增率较低和年龄构成老化,所以其性别比也较低。

但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造成性别比差异的其他重要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等。人口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口的结构。战争、移民、经济的发展和重大的社会变迁等,在实际的人口发展过程中,与生物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 

不同区域的差异不小

从经济发展程度上进行观察,会发现,主要发达国家如北美和西北欧人口出生性别比相当稳定,其出生人数在几万到数十万,出生性别比的波动范围都非常小且没有大的差别。除个别国家外,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性别比,非常一致地都是围绕着中心值来上下略有波动的。而在邻近年份之间,出生性别比的差距非常之小。

新兴市场国家和东欧、南欧的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也较稳定。但与北美和西北欧发达国家相比,除了东欧国家,其他国家地区的平均值高低有所不同。其中,南欧和亚洲都表现得更高一些,拉美国家则略低。这些较发达国家地区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十几二十年中基本都还是很稳定的,波动的幅度相对比较小。但与北美和西北欧发达国家相比波动幅度要大一些。

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看,其性别比情况则更加参差不齐。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看,就能够发现,不同于发达国家地区总体性别比围绕一个中心值波动,发展中国家差异相当大。古巴、菲律宾曾经性别比达到108,而墨西哥只有101。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性别比溢出标准范围,既有溢出上限的,也有溢出下限的。

其稳定性范围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不同国家地区的统计能力、方法等不一样,也可能是因为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社会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然,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也带来了性别比差异。

美国,看似一直平稳,其实也有波动

从发达国家看,总体性别平衡。但即便如此,还是能够从一国性别比的演变中,看出国家发展中的变化和影响。

以美国为例。

从性别结构上看,美国人口性别比始终稳定在100以下,近年来上升趋势较明显。

自1950年以来美国人口的性别比始终低于100,且逐年下降,即男性比例在下降,这可能和此前发生二战等历史原因紧密相关。此后,美国又经历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加上据美国普查局1950-1960年的统计资料,这10年中净迁人美国的人口,男性为115万,女性为149.5万,女性比男性多34.5万人。移民中女性占多数可能也和战争有关。到1970年,此数值降到了92的历史低点。之后,性别比开始呈现上升态势。上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走出了危机和战争阴影,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男性人口的增长速度大于女性人口的增长速度,加之吸引移民政策往往带来移民群体中男性多于女性,共同促成了性别比下降幅度的逆转。

传统上,由于在每一年龄段男性比女性的死亡率高,老年人口中女性远超男性。但近些年男性预期寿命增加,老年人口中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局面在未来几十年将有所改善。预计美国2060年,65岁以上人口的性别比例将由2020年的81上升到86,而85岁以上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将由30上升到65。

性别比的持续性均衡,也为美国社会尤其是婚姻家庭方面的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从双方的劳动结构上看,美国整体劳动参与率持续提升,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参与更加平等,2010年至2050年期间,男性的劳动参与率始终高于女性,虽然其差距有所缩小,但缩小趋势较弱。“千禧”一代逐渐替代“婴儿潮”一代成为劳动主力。随着职业劳动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以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扩展,美国人口就业呈现普遍化态势,男性与女性在职业劳动领域的参与更加平等。

因此,其男女在数量上和经济关系上都处于较为平等的地位,婚姻因此受到的影响总体较为平均。

俄罗斯,历史与性别比的相互映照

另一个经常在人口性别比上很受关注的国家是俄罗斯。

俄罗斯人口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口性别比失调,其特点是男少女多。这种状况由来已久也其来有自。

不少人将俄罗斯男性偏少归因于都是“伏特加”惹的祸。

事实上,1950年,俄罗斯女性人口已经超出男性2150万人。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6.11%。到2006年左右,女性人口仍比男性高出6%,俄罗斯女性多于男性的数量开始超过1000万,并且在之后的年份一直保持在此水平之上。2017年俄罗斯女性人数比男性人数多了1059.6万。这种状况是世界上所罕见的。

这和历史密切相关。二战期间,苏联的牺牲者主要是男性,使妇女在人口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当时,在50岁前因战而亡和因伤致死的人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倍多。男性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1939年为47.9%,1951年为44%。1957年苏联男女比例为83∶100。

在战后的和平环境中,男性人口逐渐增加,性别比差距有所缩小,到80年代末,俄罗斯男性人口的比例上升了4个百分点,男女比例调整为48∶52。1988年,其男女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7%和53%。当时在30-40岁的未婚男女中,女性比男性多30%,此后男性比例略有回升,但仍然偏低。

进入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人口的性别比失调现象又有所回升,1995年俄罗斯人口性别比为88.1,2000年仅为87.8。到2006年左右,女性人口仍比男性高出6%,俄罗斯女性多于男性的数量开始超过1000万,并且在之后的年份一直保持在此水平之上。2017年俄罗斯女性人数比男性人数多了1059.6万。这种状况是世界上所罕见的。

当然,酗酒也是其中一个因素。从俄罗斯的男女平均寿命看,差距相当大。女性平均寿命二十多年来都比男性平均寿命高出10岁以上。

后记

从全球状况看,性别比差异实际上也可以体现一国或地区经历的战乱、经济危机、社会变迁等。

从历史数据看,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处于高度稳定的阶段,性别比也会比较稳定。而当发生战争、社会不稳定等负面因素时,往往男性会“减员”得愈加明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我们以性别比失衡来猛烈抨击一些传统陈旧观念如“重男轻女”时,是对的,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到男女性的社会中、尤其是传统社会中的分工差异,以能更为客观地评价现代社会中的两性关系,避免偏颇,更不要刻意制造对立。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标签: 剩男剩女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