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最新进展!白石崖溶洞遗址2021年发掘获石制品12441件

时间:2022-03-17 09:45:07 来源:兰州日报 发布者:DN032

近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2021年度该所主动性发掘项目和文物保护项目的新进展与收获。

白石崖溶洞遗址

2021年,兰州大学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对此前的探方(T2,T3和T4,共6平方米)进行发掘,最大发掘深度1.25米,新划分9个地层。T3和T4基本到达基岩,T2部分还未到达基岩。此次发掘获得石制品12441件,动物骨骼2228件,采集到各类分析样品包括OSL样品24个,土壤DNA样品30个,土壤微形态样品12个。本次发掘显示,白石崖溶洞遗址的文化堆积十分丰富,表明史前人类在该洞穴的占据史较长,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史前人类高原环境适应的文化内涵及生存机制等科学问题提供了关键材料。

白石崖溶洞遗址(又称白石崖1号洞旧石器遗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乡白石崖村西北方向400米处达里加山石崖上,因20世纪80年代当地群众在洞内发现人骨化石,白石崖溶洞被确定为旧石器时代遗址。2016年洞穴内首次发现打制石制品,2018年、2019年兰州大学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过两次正式考古发掘。

张家川圪垯川遗址

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一处仰韶文化史家类型聚落遗址,年代距今6000年左右。

2021年,圪垯川遗址清理包括仰韶、齐家、汉、宋、明各时期遗迹950余处,其中仰韶文化遗迹870处,汉代遗迹42处,宋明墓葬41座。本次发掘表明,圪垯川遗址仰韶文化遗存自仰韶早期延续至仰韶晚期,是一处仰韶文化早期史家类型大型环壕聚落。出土遗物包括陶、石、骨、牙、蚌壳、动物骨骼、炭化粟黍等。该环壕聚落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仰韶文化早期环壕聚落之一,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表明陇西黄土高原是仰韶文化发展的又一中心,证实了该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和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庆阳南佐遗址

南佐遗址,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南佐行政村王嘴自然村。距今4000年左右。2021年对南佐遗址核心区外围和大型夯土建筑区进行了勘探和发掘,表明南佐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高等级环壕聚落。发掘区分为大型夯土建筑区和一号夯土台西侧两个区域,面积1000平方米。通过发掘,在遗址核心区发现了主次分明的大型建筑区和大型宫殿式建筑F1及其附属建筑。在F2内发现了大量高等级的礼器和大量的炭化水稻遗存以及动物骨骼,炭化水稻出土数量较多,在黄土高原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极为罕见。南佐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正确认识黄河中游及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灵台桥村遗址

2021年田野发掘面积275平方米,清理龙山时代晚期长方形坑、灰坑、墓葬、房址、道路(踩踏面)、沟等各类遗迹280余处,出土龙山时代晚期陶瓦标本2800余件。通过发掘基本掌握了遗址核心区东南部的地层序列和遗迹类型。发掘确认的道路(踩踏面)遗存,为揭示遗址核心区路网系统提供了重要证据。沟的发现为遗址核心区外围可能存在环壕提供了重要线索。沟内堆积中发现的大量陶瓦标本,为研究史前建筑形制及中国建筑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

临洮寺洼遗址

近些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寺洼遗址主要包含马家窑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存。现已发掘寺洼文化大型墓地一处,清理出百余座墓葬,发现诸多寺洼文化墓葬习俗的新线索。发现并初步确认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聚落一处,已清理出房址18座、墓葬1座、窑炉2座,以及大量灰坑、窖穴等遗存。发掘的主要收获是确认了寺洼遗址北部存在马家窑文化半山期聚落,同时可能存在半山墓地,有望填补这一领域的诸多空白。

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聚落

基于2019年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收获,近两年来石家及遇村遗址考古队开始以聚落角度来审视墓地与遗址,并将考古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址重要构成要素城垣、壕沟、高等级建筑基址区、一般居住区、城北墓地、城西墓地等。通过两年的考古发掘,已初步确认该遗址是一处两周时期大型聚落,其生业经济主体为农业,兼有一定比例的养殖业。首次建立起陇东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其聚落形态大致可分为四期。城南墓地是2021年勘探新发现的一处战国、秦汉时期墓地,已探明约两百座墓葬。

礼县四角坪遗址

此前勘探发现,四角坪遗址外围为夯土围墙,中部为面积约900多平方米的方形夯土台基,台基顶部四周有回廊式建筑。经过两年的发掘,摸清了夯土台基的形制,发现了台基中心较特殊的半地穴式建筑,以及台基外围第一排附属建筑。每组建筑之间有宽约一米的夯土通道连接,建筑周围散落各种建筑构件,如板瓦、筒瓦、瓦当、空心砖等。通过考古发掘显示,四角坪遗址建筑体量巨大,等级分明,格局规整对称,是秦帝国时期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群。

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有考古最新收获。该墓群位于武威市南山区,201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武威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抢救性发掘了慕容智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随葬品及墓志一合,墓志中首次提及“大可汗陵”的存在,志石左侧面还发现有吐谷浑本民族文字。2020年组建吐谷浑考古项目组开展了大规模调查工作,发现吐谷浑王族墓葬23座。2021年对天祝县长岭-马场滩区3座墓葬进行了发掘,首次确认该处墓群为唐早中期吐谷浑蓬子氏家族墓地。

通过持续的考古工作,现可初步将墓葬群分为“大可汗陵区”“阳晖谷陵区”“白杨山陵区”三大陵区。墓群整体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和“牛岗僻壤、马鬣开坟”的选址特征。墓葬以唐代葬制为主,兼有吐谷浑、吐蕃、北方草原等文化因素。该墓群的发现,揭示了吐谷浑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黄河文化遗产考古调查项目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1年6月至9月,分别对湟水流域(甘肃红古—青海民和段)、庄浪河流域(永登段)、黄河干流(白银段)的文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发现古遗址33处,采集到较多的动、植物和人体骨骼标本,进一步充实了黄河文物资源数量,为构建完善黄河流域史前文化序列,开展科技考古研究先民生业模式、资源利用、古环境等补充了新材料。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和十八大以来甘肃省文物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编制完成了《黄河流域甘肃段文物资源调查报告》。

马家塬出土木棺实验室清理项目

2021年,马家塬遗址工作重心由野外发掘转向实验室考古与保护,清理木棺2具(M25、M28),发现墓主人身体、衣服装饰和有机质痕迹等。其中,对发网和项饰的成功复原,让我们对这类装饰的穿配组合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加深了对马家塬西戎贵族女性装饰的了解。本次清理,将田野考古操作方法精细化地运用到木棺的清理过程中,对遗迹现象更细致准确地把握,饰件就地复原并及时修正预判,做到了室内发掘的科学性、饰件复原的准确性和文物保护的及时性。

慕容智墓出土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慕容智墓出土文物800余件,包括陶质彩绘文物、漆器和木器、丝织品文物、金属类文物、壁画、笔墨纸等,各类文物按既定保修护复计划有序推进。保护修复过程加强了文物材质工艺的科学认知,为文物研究和价值挖掘、展示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开展了各类文物保存状况评估及病害研究、保护修复技术优化,提高了文物保护修复的科学合理性。后续将按既定计划有序推进各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加强多学科联合开展文物病害及保护技术研究,确保顺利完成慕容智墓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

标签: 出土文物 白石崖溶洞 获石制品 病害研究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